
資訊分類
2013: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年”
- 分類:行業快訊
- 作者:
- 來源:金融時報
- 發布時間:2013-12-30 14:56
- 訪問量:
【概要描述】 2013年,在中國金融變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儼然成為全民熱點話題:余額寶、眾籌、團購理財、P2P,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在進行、在革新,而傳統金融機構也主動擁抱互聯網、加快布局,讓整個行業煥發新的活力。2013年,互聯網的元素使得金融操作更為靈活,工具進一步豐富,社會的金融投資消費理念被不斷刷新,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在不斷延伸,因此被業內人士譽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年”。
2013: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年”
【概要描述】 2013年,在中國金融變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儼然成為全民熱點話題:余額寶、眾籌、團購理財、P2P,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在進行、在革新,而傳統金融機構也主動擁抱互聯網、加快布局,讓整個行業煥發新的活力。2013年,互聯網的元素使得金融操作更為靈活,工具進一步豐富,社會的金融投資消費理念被不斷刷新,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在不斷延伸,因此被業內人士譽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年”。
- 分類:行業快訊
- 作者:
- 來源:金融時報
- 發布時間:2013-12-30 14:56
- 訪問量:
詳情
2013年,在中國金融變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儼然成為全民熱點話題:余額寶、眾籌、團購理財、P2P,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在進行、在革新,而傳統金融機構也主動擁抱互聯網、加快布局,讓整個行業煥發新的活力。2013年,互聯網的元素使得金融操作更為靈活,工具進一步豐富,社會的金融投資消費理念被不斷刷新,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在不斷延伸,因此被業內人士譽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年”。
爆發與成長
互聯網金融并不是2013年才在中國出現,早在七八年前,就有一批創業者將歐美國家的網貸模式搬回中國,P2P應運而生。但2013年無疑成為互聯網金融爆發性成長的一年,整個行業也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出現了網絡貸款、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門戶、第三方支付、眾籌、在線金融信息服務等多種模式。
作為一種新型借貸模式,P2P有利于提高個人閑散資金的使用效率,不僅給投資者帶來了高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收益率,也為一些在傳統金融機構貸不到款的需求方提供了資金來源渠道,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每月均有上百家P2P公司成立,今年年底全國P2P平臺規模將達到800至1000家,而交易金額將超過2012年5倍之多。
在此大環境下,基于第三方支付和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阿里巴巴開始在互聯網金融全領域發力——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并于6月推出余額寶業務。數據顯示,至11月14日,余額寶規模首破1000億元大關,用戶數近3000萬,與之合作的天弘增利寶也成為國內基金史上首只規模破千億元關口的基金。余額寶的成功不僅使得阿里巴巴成為互聯網金融圈內的弄潮兒,更掀起了整個行業發展的巨浪,讓消費者將目光投之于這些傳統金融機構之外的企業,理財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無獨有偶,雖然阿里巴巴率先進入金融領域,但同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和百度也絲毫不甘落后。8月2日,微信5.0版本推出支付功能,與基金公司合作共推貨幣基金理財產品。憑借著巨大的用戶數量基礎,騰訊與金融的結合顯得信手拈來,并迅速搶占移動客戶端市場,讓阿里巴巴也開始調整戰略部署移動端。同時,百度理財平臺在今年10月份正式上線,目前為止已與華夏基金合作推出“百發”和“百賺”兩期較高收益率產品。加上京東供應鏈金融、“京保貝”融資業務和蘇寧云商的轉型,互聯網企業在這場戰役中可謂是齊上陣。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他們很有可能憑借自身在用戶體驗和服務方面的優勢打破理財產品的傳統運作模式,為金融領域實現差異化服務和創新鋪平道路。據了解,新浪、網易等一批線上互聯網公司都在進行互聯網金融的布局。
2013年,對于互聯網企業和其他創業團隊而言,“圈地之戰”似乎才剛剛開始。
調整與轉型
除了新興企業搶灘登陸互聯網金融這片沃土之外,面對沖擊,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在積極觸“網”,加快調整與轉型。
今年8月,民生電商成立,主要為高端個人消費者提供金融消費理財服務以及圍繞B2B平臺的核心企業上下游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民生電商雖與民生銀行在法律上獨立,但市場普遍將其視為民生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重大布局。其他一些商業銀行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農行成立互聯網金融實驗室,招商銀行開發的“e+穩健融資項目”更是反攻P2P這個草根金融的領地——實力雄厚的銀行正式加入“互聯網金融”的大潮中。
而在傳統金融機構當中,平安集團無疑屬于一個典型。目前,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成立的公司或者平臺已超過10個,遠遠超過其他金融機構。近期,平安銀行還與南方基金簽訂協議,將聯合推出類似余額寶的“平安盈”理財服務,開辟了商業銀行和基金公司深度合作的先河。從平安集團今年一系列動作來看,轉型不僅是應對挑戰,更大有融合之意。11月6日,由阿里巴巴、騰訊、平安“三馬”共建的眾安在線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正式開業,被看作是“傳統”與“新”結合的典型案例。平安在互聯網金融這股浪潮到來之際迅速轉身,甚至讓人分不清是守擂者還是挑戰者。也是在12月,平安宣布開始借助互聯網進行綜合金融的布局,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設計全新產品。
相比非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金融布局上的大手筆,大部分傳統金融機構走的每一步還是顯得謹慎而具有實驗性探索,更多的是將用戶使用習慣和交易數據收集起來為今后發展夯實基礎。同時,傳統金融機構也有對風險的強把控意識,所以任何改變都比較溫和。總體來說,從年初沸沸揚揚的“顛覆論”,到如今更多人認可的“融合觀”,傳統金融機構雖不夠快,但卻很穩重,也讓人們看到其自身的優勢和對宏觀經濟不可替代的作用。
規范與發展
互聯網金融在2013年引人關注,不僅是因為大批的企業進入市場。同時,伴隨著行業的過快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也開始逐步暴露,讓其未來的發展看起來撲朔迷離。
今年后半年,風頭強勁的P2P行業出現了不少公司跑路倒閉的現象,為整個行業敲響一記警鐘。另外值得關注的還有比特幣在中國的“曇花一現”,也反映出互聯網金融的先天性缺陷。首先,互聯網的特點有可能將極小的風險放大,在安全層面上出現問題,如何保障客戶資金的安全,就成為行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其次,目前互聯網金融的門檻較低、監管相對缺失,不少人踩著監管的紅線,出現超范圍經營等問題,都使得風險控制尤為重要。
互聯網提供大量數據供金融機構做風險管理決策使用,但本身卻不提供風險管理的功能,所以,在這方面還是要靠傳統金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下來的經驗。目前看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環境尚未完善,而相關監管部門對創新還是持一個審慎的鼓勵態度,不去過快地用條條框框來約束其發展,給予一定的觀察期,并注重規范與引導。所以在當下階段,應加快建立信用體系,加強自身的風險管控和行業自律,再逐步跟進監管,從內部和外部來保障整個行業的規范發展。
除了防范風險之外,互聯網金融也不應該脫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為自身的發展而發展。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核心精神,更應該和金融功能融會貫通,填補過去傳統金融所不能覆蓋到的領域。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同時,也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這無疑給了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新金融的普惠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互聯網金融將會從形式上的創新更多轉向對金融本質上的創新,構建全新金融生態體系。我們也期待,整個行業用“新實踐、新活力、新融合”促進更穩定、更普惠的新金融體系形成,這也是互聯網金融的魅力所在。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上一個:
興業銀行向錢荒投降 中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頂
下一個:
銀行年末攬儲戰開打 存款貼息率高達8%
上一個:
興業銀行向錢荒投降 中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頂
下一個:
銀行年末攬儲戰開打 存款貼息率高達8%